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我的护理故事⑨ | 提灯者的温度:十年坚守与成长

时间:2025-07-31

为进一步践行护理人文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号召,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前夕,我院护理部组织策划了“我的护理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全院护理同仁积极响应,用文字记录下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人文故事,抒发护理人文情怀与感悟。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

提灯者的温度:十年坚守与成长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穿上护士服,走廊尽头的阳光穿过百叶窗,在雪白的床单上织就细碎的光网,我望着自己投在地面上略显单薄的影子,尚不知晓这身白衣将在岁月里浸透多少汗水与感动,又会在无数次晨昏交替中淬炼出怎样的温柔光芒。

橡胶管上的月光

2015年暮春,我以实习护士的身份走进肝胆外科病房。消毒水的气味里浮动着细碎的焦虑,我握着针头的手在肝癌晚期患者陈爷爷的血管上方悬停,那些蜿蜒在松弛皮肤下的青色脉络,像北方冬季冻裂的胶皮管,在我的针尖下轻微战栗。第一次穿刺失败,老人因疼痛绷紧的指节泛出青白,却反过来对我扯动嘴角:“丫头别慌,爷爷年轻时血管比这还难扎。”带教老师小冯姐握住我的手示范“你要先学会用指腹聆听血管的跳动,就像抚摸亲人熟睡时的脉搏。”那个夜晚,我对着模拟血管反复练习进针角度,直到月光漫过窗台。次日清晨,当针头稳稳刺入陈爷爷的血管,他浑浊的眼睛弯成月牙:“丫头,今天进步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护理从来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而是掌心温度与生命震颤的共振技术被温柔包裹便能在病痛裂隙播撒希望。

在淬炼中编织职业的经纬

成长从来都是披荆斩棘的过程2018年深秋,我开始在外科工作科室的走廊永远回荡着监护仪的蜂鸣与护士站的呼叫,白大褂在病房与治疗室之间织成流动的银灰色河流。从放疗科的静谧陡然切换到日均两万步的外科战场,白大褂的后背时常浸透汗水,某个加班后的深夜,我曾想过放弃,护士长发现后,她用温热掌心包裹我冰凉的“还记得你第一次独立完成导尿时眼睛里的光吗?外科的快节奏就像淬火,熬过去,你的翅膀会更坚硬。”此后她总会在晨交班时特意让我回答问题,还会在午后教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医嘱,终于在某个晨光初绽的清晨,我发现自己的脚步已能与监护仪的节律完美共振才读懂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夜。

在细微处镌刻永恒的温柔

十年间,我经历过无数难忘的时刻。2019年寒冬,科室收治了一位罕见的腹腔巨大肿物的张阿姨,腹部隆起如足月临盆的孕妇,70×45厘米的巨大肿物将肋骨顶成嶙峋的山陵。CT片上那个盘踞腹腔的阴影像株疯狂生长的恶之花,三年间拖垮了她的身体,却始终未摧折她眼底的微光:“我二儿子的婚期定在明年五月,我想看着他穿上西装。”

手术持续12个小时,当医生抱着切除的肿物在凌晨发回照片时,工作群里的消息此起彼伏——那些熬红的双眼、浸透的洗手衣、精准到毫米的操作,都在这一刻化作如释重负的感叹……张阿姨从ICU转回时瘦得几乎透明她攥紧我的手,插管后的嗓音像砂纸擦过玻璃:“姑娘,我床头抽屉里有张存折,儿子结婚……”我贴着她汗湿的鬓角轻轻摇头,用温水轻轻擦拭她干裂的唇瓣,就像擦拭一朵濒临凋零的花。那些日子里,我学会在更换引流袋时哼她喜欢的黄梅戏片段,在翻身时用软垫细心垫高她的骶尾部,在深夜巡房时轻轻按住她因疼痛抽搐的指尖,直到某个清晨,她忽然指着窗台开花的玉兰花对我笑:“你看,花开了,我等到春天了。”特鲁多医生的箴言在此刻具象,当手术刀无法抵达生命暗角,我们掌心便是最温暖光源。

提灯前行,初心不改,十年护理路,我见过凌晨四点监护仪的微光,也见过黎明时分患者舒展的笑颜。曾在抢救成功的清晨与同事相视而笑,也曾在生命逝去的黄昏独自擦拭治疗盘上的泪痕。但始终记得陈爷爷掌心的温度,护士长的良苦用心,还有张阿姨病房里的玉兰花香,这份职业教会我最珍贵的道理:真正的治愈,始于对生命的敬畏,成于对细节的执着,终于对初心的坚守。将继续以灯为引,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书写属于护士的温暖篇章。

(外三科 王晓轻)